7月24日,《意大利发展报告(2024-2025)》新书发布会暨“全球秩序重构背景下的中国与意大利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面对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意乃至中欧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将成就彼此、惠及世界。
“尽管中欧之间存在分歧,但合作仍是中欧关系的主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表示,当前中欧双方不仅有联合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战略需求,也有加强经济合作的利益需求。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中欧已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中欧互为彼此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总额达7858亿美元,同时欧盟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双方应加强战略沟通对话,避免升级和扩大分歧摩擦,探索更多合作之道。
《意大利发展报告(2024-2025)》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孙彦红表示,当前中欧合作和中意合作所面临的形势愈发复杂。但应看到,在促进自身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工智能规制等方面,中欧加强对话和务实合作仍必不可少,甚至比以往更为紧迫。特别是中国和意大利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又有着长期友好的传统,在维护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都肩负着重任。
“意大利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意大利经济与财政部前首席经济学家洛伦佐.科多尼奥表示,当前美国关税政策对意大利造成了重大影响。作为欧元区第二大制造国和出口国,意大利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美国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也是意大利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当前,中国和意大利都处在一个日益碎片化、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双方可以通过平衡、韧性、自主性、开放性来应对这些压力,基于多边主义原则促进和平共处和自由贸易。
《意大利发展报告(2024-2025)》指出,当前中意关系已开启务实合作新阶段。2024年是中意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年份,不仅是中国与意大利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中意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标志性人物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总统马塔雷拉先后访华,并且通过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意大利共和国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2024—2027年)》等一系列计划和协议,加强各自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充分释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潜力。
“中国与意大利在服务业领域有着较大合作潜力。”孙彦红表示,2024年,中国推出多项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部署,包括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今年4月,中国有关部门围绕支持电信服务及相关数字产业开放发展、提高医疗康养领域对外开放和服务保障水平、推进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等14个方面提出155项试点任务,更好地引领带动全国服务业开放。意大利在文旅、医疗、康养、教育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相信中国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会为中意务实合作增添新动力。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中国中心博士后詹路卡.桑保罗表示,中意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可以相互借鉴,有较大的交流合作空间。中国可以参考意大利和欧盟在规制人工智能方面的法律与制度框架;意大利可以借鉴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及其产业应用方面的先进经验。比如意大利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中国的技术优势获取前沿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还可凭借中国制造业高度自动化、广泛采用人工智能的实践经验,为意大利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智能转型范式,促进意大利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中意两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存在互补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文铮表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保有量最多两个国家,中意两国共同承载着人类文明重要技艺,在非遗保护领域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借鉴。
据介绍,《意大利发展报告(2024-2025)》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意大利蓝皮书系列年度报告的第六本。意大利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与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共同组织编写,逐年对意大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外交、中意关系等方面的形势与重大进展进行介绍与分析。(经济日报记者杨啸林)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